
整合社会资源 聚焦精准扶贫
——泉州市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期间全党的重要工作。为了了解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促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顺利推进,市老促会多次组织驻会同志,走访了市直有关部门,深入到南安、安溪、永春、德化、泉港等县(市、区)和部分乡镇及10个老区村调查研究,召开了14场座谈会,与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县、乡镇、村干部群众座谈了解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共商扶贫攻坚的措施和办法,总结推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做法和经验。
一、基本情况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有8个老区县(市、区),56个老区乡镇,954个老区村,户籍人口264.5万人,老区村数和人口分别占全市的38.9%和37%,土地面积占全市的50%。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全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县(市、区)与山区县(市、区)差别较大,尤其是被中央确定的视同原中央苏区的安溪、南安、永春、德化4个县(市)差别更大,省定的181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均分布在这4个县(市),市定的30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3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也多数分布在这4个县(市),且多数是在老区,如30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中老区乡镇有23个,占76.7%,3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中老区村有199个,占66.3%。全市尚有735个空壳村,占全市行政村的35.7%。3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村财收入低于1万元的占1/6。今年年初,经银行、住建、交警和工商等有关部门比对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层层审核签字确认,全市现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2931户,64568人。这些贫困人口多数分布在偏远的山区、老区,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差,造血功能明显不足,因此,全市的扶贫攻坚任务仍十分繁重。为此,市委、市政府根据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为实现全市贫困村和贫困户全部脱贫,加大力度实施脱贫攻坚战,找准贫困户致贫原因,逐户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精准施策靶向治疗:对有劳动力的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教育培训、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脱贫;对于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确保到2018年扶贫对象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992元以下的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稳定实现挂钩帮扶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181个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所在县平均水平的80%以上,村财收入达10万元以上,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同时将现有扶贫扶持政策延续到2020年,对扶贫成效进行巩固提升。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立足实际,精准施策
政策扶持是精准扶贫的主导力量。为实现三年脱贫两年巩固的精准脱贫目标,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化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厅处级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发展壮大薄弱村集体经济的意见》、《关于沿海乡镇(街道)结对帮扶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贫困户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市直部门挂钩帮扶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的通知》、《泉州市扶贫开发工作绩效考评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让贫困村的扶贫开发通过政策实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集体增收渠道,让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政策支持,解决脱贫工作中的资金、就业、就学、就医等实际困难。
资金是落实扶贫政策的重要保证。2016年市级财政统筹安排1.15亿元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省定建档立卡181个贫困村,市级扶贫开发30个重点乡镇和300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其中,产业发展扶持资金2000万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补助资金3000万元,整村帮扶补助资金3000万元,造福工程补助资金1500万元,村财创收项目补助1000万元,因遭受重大疾病、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因子女入学致贫补助资金500万元,其他资金补助500万元。有关县(市、区)财政也投入7635万元用于扶贫开发工作。
结对挂钩帮扶是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全市开展干部包干到户,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工作。市级30多位厅级干部及市直部门750多位处级干部结对帮扶1500多户贫困户,落实帮扶项目2340多个。有关县(市、区)也开展了相应的干部结对帮扶工作。组织30个沿海乡镇(街道)结对帮扶30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个乡镇40户。30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帮扶村采取部门挂钩(每个市直部门挂钩帮扶1个村),干部驻村(每个村安排1名科级干部进行为期2年的驻村帮扶活动)、资金捆绑(给予每个帮扶村100万元的资金扶持)的方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经过近1年的努力,通过实施“精准识别、明确目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整村推进、造福工程、小额信贷、结对帮扶、社会参与、村财创收、宣传解读”等八项措施,精准施策、持续努力,截止全国首个“扶贫日”,全市共组织实施产业发展项目9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7个、村集体创收项目101个、精准救助项目73个和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93个,累计566个扶贫开发项目。有2.2万人脱贫,减贫率34.1%,预计到年底可完成脱贫2.8万人的预期目标。同时,省级造福工程已落实搬迁对象8546人,完成142.43%。
(二)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精准扶贫
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市委、市政府十分注意整合社会资源,实行一系列多元化的脱贫攻坚举措,多渠道、全方位汇聚社会力量,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1、发挥侨乡优势、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泉州市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泉州经济的支柱。在实施脱贫攻坚战中,泉州市充分弘扬侨乡侨胞以及在外经商的乡贤、民营企业家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引导他们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组织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活动的特点:一是统战部门、工商联起牵线搭桥,沟通联系,协调推进作用。向海内外乡贤发出倡议,引导海外侨胞、国内乡贤和社会组织共同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伸出援助之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二是在条件成熟时,及时召开启动仪式,进一步宣传发动、汇聚民心,签订协议。三是发挥企业和商会信息、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采取产业、就业、电商、智力、商贸等多种扶贫方式,因企制宜,因村因人施策对口帮扶。
为了做好“百企帮百村”这项工作,市专门成立了以市委常委、秘书长、时任统战部长翁祖根为组长、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许连捷为第一副组长的“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引导海外侨胞、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扶贫办联合组织100家工商企业(商会)挂钩帮扶1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目前全市已有230多家企业(商会)与贫困村签订了帮扶协议书,筹集帮扶资金5200多万元。不少企业家以“首创精神”进行了个性化的帮扶实践。泉州匹克集团向结对挂钩的帮扶村每年捐赠50万元,打造人文生态旅游景区,并在该村建设鞋服加工点,培养致富带头人。恒安集团在捐250万元为结对挂钩帮扶村修建科普教育培训中心的同时,引导该村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连片开发闲置山地,种植中药材和名贵树种,开发出杜仲茶、杜仲精粉等产品,让贫困户得到真金白银。预计在未来三年内,该村人均收入有望过万元,村财收入可达50万元。
有关县(市、区)也纷纷响应,安溪县率先在全省启动了“百企联百村帮千户”精准扶贫活动,组织发动172家企业、商会、海外会馆参与结对帮扶101个村、1152户3820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这些企业、商会及海外会馆通过发挥智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综合优势,已帮助全县921户3055人通过发展种养业、推销农产品、多方就业等实现脱贫。南安市开展了“百会帮百村”活动,组织101家异地商会、行业协会、乡镇商会、市域异地商会与103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帮助扶持1801户444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别占南安市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22.2%和23.2%。这些贫困村、贫困户在商(协)会帮助下,共流转2400亩土地发展种植产业,127户困难家庭解决就业问题,121户困难家庭发展种养殖业,22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145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112户困难家庭学子继续完成学业,618户贫困家庭获得生活补助,300多人次参加技能培训。泉港区开展“同心济困,企村结对”活动,福建天马科技集团在结对挂钩的帮扶村建设一个库容量为500吨的渔业冷冻厂及配套设施,首期已投入1000万元,项目完成后,可带动和促进周边4个乡镇(街道)有关渔村的渔业发展。永春县开展“百侨帮百村”活动,4年来由县侨联牵头,引导100多位侨台港澳乡贤,捐资5.53亿元,帮助15个贫困村完成道路桥梁、文教卫生、旅游体育等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43个。德化县开展“民企联村”扶贫活动,47家企业与45个贫困村结对帮扶。福建安踏集团分别帮助结对挂钩帮扶的2个村发展花苗圃和大果油茶产业。
2、发挥群团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市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共青团泉州市委开展“青春同行”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活动,面向市级扶贫开发的30个重点乡镇和300个重点村,开展“青年文明号爱心助力脱贫攻坚——号户结对”活动。发动国家级、省级和部分市级青年文明号集体结对200户贫困户开展精准帮扶。市妇联也开展了“巾帼脱贫”活动,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妇女脱贫致富。安溪县妇联采取巾帼文明女企业家等先进妇女集体和个人与贫困妇女结成帮扶对子。积极开展“四牵”(物质、项目、文化、爱心)和“五送”(组织培训送技能、吸收就业送岗位、爱心助困送温暖、宣传教育送理念、倡导文明送和谐)的“四牵五送”结对帮扶活动。安溪蓓丝花艺有限公司谢翠菊女士在乡村办起13个加工点,解决了300多名贫困妇女就业问题。
泉州市宗教界弘扬深慈大爱精神,在脱贫攻坚战中,积极筹集慈善资金,认真做好扶贫、济困、助学等社会慈善事业。许多寺庙拿出“香火钱”,支持所在地扶贫、助学。仅泉州大开元寺一次就捐赠1320万元用于资助安溪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和贫困村发展生产。泉州市通淮关岳庙长期支持安溪县贫困村发展,关心下一代成长,每年为贫困学子提供助学金。在这次精准扶贫中,又分别拿出30万元和50万元支持该县官桥镇善坛村和湖上乡盛富村发展生产,彰显宗教界的深慈大爱。
3、弘扬老区精神,自力更生建家园。老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巨大贡献,在脱贫攻坚战中,老区人民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老区精神,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为改变贫困家园作出自已应有的贡献。南安市翔云老区镇,全镇2.6万多人,有1万多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这些乡贤弘扬老区革命精神和爱国爱乡、乐善好施的福建精神,几年来捐资4250万元用于改善家乡落后的交通设施。近年来又捐资4793万元用于民生、文化、医疗、慈善、救助、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进一步提高了老区群众的幸福指数。晋江市许多老区村通过引导村民传承老区精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迅速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如磁灶镇苏垵老区村抓住市扶持“百村示范村、村村整治”工程及书记、市长带队到该村现场办公之机,因势利导发动村民捐资900多万元,用于扩建学校、新建村民休闲广场、村委办公楼、老年活动中心、菜市场及3座冲水公厕,安装16个视频监视点。经过两年的努力,苏垵村由一个经济欠发达村一跃成为“泉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荣获晋江市美丽乡村建设一等奖。又如叶飞将军的故乡——南安市金淘镇大深垵三个叶氏老区村在广东务工的乡贤自发组织成立大深垵教育基金会,年年在家乡举行奖教奖学助学活动,资助339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培养出研究生18名,博士生5名、留学生3名,现在许多受助的学生已学有所成,为家庭脱贫和家乡建设作出了贡献。
4、不忘初心,为老区脱贫做贡献。作为老区工作者的老促会,在实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中,全市老促会系统把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事业作为己任,不辱使命,努力作为,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在深入老区、贫困地区作调查、摸实情、出点子、提建议、推典型的基础上,着重办了两件实事:一是利用自身优势,引导社会资金建立老区建设基金。从2013年建立第一个老区建设冠名基金以来,至今全市已发展到6个,资金数量达1400万元。这些基金在老区赈灾济困、助学奖学、改善民生事业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泉州市林文华老区建设基金建立以来,在资助老区老年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获得群众点赞。由福建金钳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照玉先生捐资设立的惠安县革命老区“金钳”扶困奖学基金,每年为符合条件的老区学生提供每人2500元的奖学金,每年春节期间为老区村特困群众每户送去2500元慰问金。基金会设立两年来,共发放奖学金、慰问金40万元;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助推老区发展。2013年以来,在征得县(市、区)老促会同意后,建立了市、县(市、区)两级老促会与老区村挂钩联系制度,在挂钩联系村中开展为期三年的“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和提高村民收入”为主的强村富民活动,首轮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14个老区村作为挂钩联系点。通过这个平台,与挂钩联系村共商发展大计,理清发展思路,谋划发展项目,协助联系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并对所选择发展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实施三年来,取得了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保障事业、增加村财和村民收入的良好成效,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今年又启动了第二轮挂钩联系工作,通过调研,选择13个老区村作为两级老促会的挂钩联系点。同时在这些挂钩联系点村中选择了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帮扶对象,每户给予1万元的资金扶持,用于发展生产或助学。经过三年的努力,这些挂钩联系村和贫困户将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三)落实兜底扶贫,确保全员脱贫
对无法依靠产业扶贫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户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全市将处于市定贫困线以下的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扶贫范围建档立卡,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安排责任人给予重点帮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并根据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救助标准。据了解,全市农村低保标准2016年人均每月315.3元,比2015年增加14.2%。农村五保人员供养标准2016年人均增加17.2%。如泉港区人均每月增加153元。安溪县为全县3.0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大病补充医疗险,为每人投入保费30元,根据保险协议给付住院医疗保险补偿每人每年可达5万元。同时规定遭受自然灾害及人为灾害的,每户一次性给予补助2000元,贫困子女升入高中每人一次性给予补助2500元,考入大专以上院校的每人一次性给予补助5000元。
三、几点思考
(一)要统筹兼顾抓好精准扶贫工作
经过30多年的扶贫开发,全市脱贫工作收到了较好效果,但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也出现一些新情况。目前所进行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攻坚力量和帮扶资金重点投向省、市年度帮扶的贫困村,其他贫困村扶持力度相对较弱。对未列入省、市年度帮扶村和散居在非贫困村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脱贫举措不多,力量不够,主要靠县(市、区)、乡镇。此外,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扶持措施较落实,对整村推进开发建设力度尚显不够,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要把握重点扶贫的关系,同时要注意把整村推进与精准扶贫到户有机结合,相关乡镇要确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整村推进机制,有条件的乡镇要加大整乡镇推进和精准到户的力度,确保他们按时完成脱贫任务。
(二) 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来抓
产业扶贫是“造血式”扶贫,可持续稳定增收,能有效激发贫困村和贫困户从被动脱贫走向主动脱贫。目前在精准扶贫中,采取“输血式”的措施较多,这对于贫困户早日脱贫能起促进作用,但对脱贫后的巩固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要下大力气实施“一村一品”,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等方式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为脱贫致富积蓄力量。
(三)要继续整合社会资源,开拓“大扶贫”局面
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精准扶贫的大格局是政府的职责。要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吸收包括技术、人才等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配置。今年开展商会、企业帮扶贫困村、户活动以来,总的情况是好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一些签订帮扶协议的商会、企业尚未到位,因此,有关部门要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协调引导,确保帮扶协议落到实处。
(四)要拓展贫困村村财增收途径
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村都是地处高、偏、边、远、散等基础设施薄弱、自然资源缺乏的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差,造血功能明显不足。对此,要鼓励引导有集体资产的贫困村通过集体资产经营开发,增加村财收入。对无资源、无资金、无人才的贫困村,各地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作为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经费,实行兜底扶持,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五)要创新扶贫小额信贷模式
扶贫小额信贷是贫困户解决脱贫项目缺乏资金的好政策,但目前尚未得到广泛推广使用,主要是贫困户信息不灵,思路不够开阔,找不到合适的发展项目。因此要帮助贫困户理清思路,找准发展项目。同时也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以更加灵活多样、更加优惠便利的服务提供金融支持。
泉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6年11月24日
泉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版权所有 站内文章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复制
主办:泉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闽ICP备120239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