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一些在外地求学、工作的泉州人把马克思主义传入泉州。1926年12月,泉州地区第一个党、团支部——中共惠安支部(亦称惠安公学支部)、共青团惠安支部成立。1927年1月,中共泉州特别支部成立,负责指导泉属各县共产党组织开展革命工作。从此泉州革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27年,国民党实行“清党”反共,共产党员分散隐蔽坚持斗争。1929年3月,中共泉州县委成立,把斗争的重点转入农村,在部分地区领导抗捐、抗税、抗租、抗粮、抗债的“五抗”斗争。同年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二、第三纵队3000多人,抵达永春福鼎乡休整,鼓舞了泉属地区的革命斗志。1930年9月,福建红军独立第一师在惠安发动武装暴动。同年,安(溪)南(安)永(春)边区游击战争打响。到1932年初,形成以安溪佛子格为中心的安南永边区游击根据地,边区游击战进入迅速发展的新阶段。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更快开辟闽南苏区,有几十名苏区干部到达安南永德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4月初,永春、安溪游击队整编为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同年4月底,成立中共安溪县委, 11月升格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领导安南永德4县党组织和革命斗争。1933年5月,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红二支队”)。同年8月,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成立。安南永德红色区域逐渐连成一片。1934年1月“福建事变”后,国民党陆军第九师进驻泉州,纠集省、县保安团和地方民团,对安南永德革命根据地和晋南同游击区进行大规模“围剿”。苏区军民沉着应对“围剿”,集中力量主动攻击敌军,取得多次战斗胜利,革命组织继续壮大,红色区域继续扩大,至1935年春,安南永德红色苏区范围近7000平方公里,人口62万人。红军长征后,安南永德边区和晋南军民转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泉州人民迅速掀起规模空前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8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成立。同年10月,泉州中心县委成立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有抗日武装2000余人,并成立政治及文艺宣传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振奋人民的抗日情绪。1939年1月,国民党政府制定《防止异党活动办法》后,泉属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中共泉州地方组织转入隐蔽斗争,继续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据点,开辟新区,坚持抗日反顽斗争。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和闽中特委机关迁入德化水口的坂里村,4月底,省委主力武装与先期到达的省委机关特务队及闽中、闽南自卫武装在坂里会师,革命武装得到巩固和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面对白色恐怖,泉州各级共产党组织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坚决反对国民党统治,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在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反征兵、反征粮、反征税”斗争,在城市领导工人、学生、市民进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主义运动,大力支持农村革命斗争。1949年4月以后,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的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第八支队第四团和闽西南联合司令部泉州武装工作团等革命武装频繁出击,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并成功地开展策反工作。8月31日,泉州团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九军八十七师解放泉州。在此前后,泉属各县先后解放。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泉州人民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永垂青史的光辉业绩。
(省网老区革命纪念物泉州部分)
泉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版权所有 站内文章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复制
主办:泉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闽ICP备12023940号-1